|
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5
1 f$ h& s) k4 r$ ~. @# f$ a/ y; `7 ]* }! I9 ?) E# I
一、单选题
$ g3 @5 ]3 ~1 a* a
( B) w4 T4 P* |6 r- G' E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 }6 }( w2 J0 [- u# [* Q+ g# y% v+ O9 i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4 J. h4 b* T. e% p- l
" z" b, i7 k9 U8 Z. R3 o; P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 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 {: r* [" e4 [) B$ G7 ?
. B( r8 F1 D' A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8 k. P+ P) r) L% i
# O+ }/ o9 y/ x' i$ B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
- e) E# m/ q# G# S7 O
1 J7 L# P: s+ p$ d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 w: @$ Z$ r% W2 s" f$ P1 V3 r
' e+ h; x& `, l8 ~; D, N9 j, L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
* E# e$ e) z7 H, ?; M& ]8 n+ |1 \; H6 m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 e6 f4 G# k7 ~8 h5 u) ~ L
3 B9 {6 X4 H/ o8 W" C2 }7 [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 I5 Y7 y, [/ |6 @/ K; }
. \7 b1 S! m0 K; N, E/ c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 G. B' a% Q# F
4 X0 N, ^; j- X1 F/ L2 ?* O3 ]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C) - f3 f& f" @- N' q( q9 b. `: {
* s. x; } C4 W% v2 P& |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 _0 l* C7 e& c$ H, {6 ^6 |5 Z* {, p& A4 J
7.教材包括(D )
h/ M2 A" v1 \9 y! v
8 L) |. q1 j0 T- L7 E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 Z+ T9 z0 V. y! U2 N
* \6 e ~! u4 H# U8 b" m' g2 j% x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
+ X f" v7 C/ y0 x0 O+ d% g
, Q- I; d+ C7 {% C3 R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0 Q. T2 D3 f4 y6 j% s, G! A- f# y) F* J( s: X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 Y4 r) S9 I/ u- P
0 }/ P3 ]8 l# ^4 ]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B) 4 `' l: Y5 X2 ^1 X
% t$ j3 Z( j1 B1 C; [% f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5 T$ \4 h! M4 H) a% c+ W, I/ D# u7 Q1 v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C)
, ]: N8 W" R' N- r0 @
! ~2 V: q( O3 q( c; `"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 x" H1 j" O) F5 B+ u7 k/ P" c% ^" {3 ?' W7 _: W* ^ U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D)
% i1 J5 m" q( B" j2 a
& I2 L$ Z& W' \" V) z; w7 n1 X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 e% h& E D: R, u& q
2 C/ l! F6 B& c2 { o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 |' p8 \ ]5 d# f4 U" ~2 m8 T. P9 V6 i0 T9 F2 r; M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 r0 \' I3 c1 e _" J: x3 w" J3 F
4 Q$ D4 b1 W: A/ Q5 A% |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 0 [! x y8 ~) ^* R/ A
r I$ s0 f3 o5 Z: o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 o$ ]1 d+ l$ e" E% o7 F
8 C5 e6 R# N, S- y
二、填空题 : x; |% v4 A' h. B: O5 P9 T2 S
% Z! H) d) B6 I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6 h5 @/ P! _0 Z- z) c% ^& S, U$ c- R# a9 D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Q& M& m* E3 d( R$ G1 H% t( t& n
4 |# W* v8 W8 y% P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 Q f( i7 \3 [0 I
* `8 A' p1 M( I, B: f; v' r, i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 a7 {0 T7 M; @& W6 H) T
- h' ^+ T" s D f0 P/ t; y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 Z9 @9 {% z( x+ y% o
( R2 t0 }7 A0 Y: B; S- p 三、简答题 # K3 L/ w% H8 M1 U, f/ r
" I# o5 D- R0 A/ \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2 s1 A7 }% i# n! C/ x7 n2 @; E& z2 b' d: V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 c# Q3 \, q6 d3 J' j; }6 _8 x. c" M/ [0 M4 p7 T, B3 R- s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9 K5 Q' a. h! |5 I
# b0 X, w |' d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 M$ N( S0 Y7 O2 T' H, ~
5 v2 k1 {9 o% y5 `# T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4 @9 N4 l* S5 m) m* R6 n$ d) Q4 b: n- j/ q2 `# ~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 \7 D! p5 U; E0 h$ q7 D3 e
8 }0 r+ @% L* U$ `$ K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 u* @: n0 X/ Q0 \, n) W
; D3 B+ {, e* s4 ?4 O( c9 o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D& W% U/ j5 M
: E# F2 n2 {1 X) K( Y' {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7 D* ~& _5 _. a$ N% F
# y/ f+ X. @: e( E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5 F8 [6 B& P6 A* a4 w
* {% d$ c: r5 {0 K" m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9 F, @6 @2 k# v# Y6 T( ^; s) W: A+ h% @- c& I! f$ n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 L9 J( ? M m3 q% y! j( x7 F
9 [( i1 m2 o, X) A' C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 \6 g! w3 q, C
4 f6 w" v* X0 s3 W 四、论述题
2 x( H2 J! {; r2 O+ t' e' E
, V7 u% k/ q; Y0 @ z/ o! I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 P+ M0 X1 ]; n) M) H5 y; V6 L5 V* U: k; F X6 u3 D! f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 \2 ^' ~8 N( [( O) F
3 A. K( D; j$ n# X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 g" Y1 i' D" S, C+ b, A k
* R8 p. [; A* w) B r- p& y& B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 d$ D! |. J* m$ `% j/ A' w
% e4 l& ]' k% D( P5 s! ^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 e. n4 y# I+ x$ L5 S+ G5 x
r* X! p Y+ z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