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
谈妥了跳槽事宜,不料在辞职后却被告知新公司“暂时冻结招聘”。近来人才市场开始回暖,一些应聘者却屡屡遭遇企业“招而不聘”、中途变卦的情况。 / z3 P; ?" x% E6 x
企业反复招聘,反复冻结―――表面上招聘职位数量虚多,实际上求职者甚至猎头公司都“吃了药”。作为求职者,你有无类似不愉快的经历?作为公司HR,你能道出其背后的原因吗?
% k+ C0 q, l$ q @5 T3 O7 [2 @
- L1 L ~) b* T& z1 a 名为招聘,实为拉保险4 V# I; \* n) S9 R9 t4 P( O& I
E0 ~0 v3 ?& N: g
花眼(文员) . u9 c9 d* u. u' t& o8 U3 K
% ^5 G6 v c% X
我曾在一家保险公司上过班,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打电话通知形形**的人来面试。才一个礼拜,我就干不下去了,不是因为工作枯燥,而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这活就是蒙人啊!什么面试,什么招聘?压根就是骗人的,只是为了多找人来卖保险,同时向来应聘的人卖保险而已。
9 c5 g9 K5 e# [: ^5 F% V: T; [ N' D% M: a3 l2 N. J
公司租用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办公楼,每天有专人在各种招聘网站上收集求职者信息,然后就给他们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来面试各种HR助理、经理秘书、文案、策划之类的职位。为了更有可信度,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不会自称保险公司,而说成是同名的金融集团,甚至号称是保险公司的母公司。当然,我们更不会说是在网上主动搜到简历,而是直接用通知的口气,要求他们次日来找某位高级人事经理面试。
0 r+ u& L+ n) H5 C; ^+ `* p
F0 J/ N( J# j$ q 因为我们的“某某集团”来头听上去挺大,且有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求职心切的对方通常都不会怀疑和拒绝,所以我们公司一直相当热闹,来应聘的人就像走马灯似的,会议室里川流不息,专职负责忽悠的几位“高级人事经理”忙得几乎快要“不省人事”了。 / t4 @: s: ]- m& G# B* T [
- N1 | j3 m4 z
说是招聘各种职位,其实真正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卖保险。 : l/ S$ F/ h$ f& l9 N, G
8 S* M1 ~. D' W# j
应聘者来了之后,公司首先会让他填一张履历表,不仅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还要详细写出父母及亲属等社会关系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和联系电话。随后的面试中,人事经理则会继续撒网,了解应聘者亲人的工作、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购买过保险等,与应聘职位无关,纯属打听隐私,借此分析在应聘者关系网中推销保险的市场潜力。
! p8 B8 N; `) B: s/ H5 \5 E; R% ^* z o3 u Q" q
基本上,没有人会在面试中被淘汰。接下来,人事经理便会通知对方,虽然应聘岗位与销售无关,但是既然应聘的是“某某集团下属的某某保险公司”,每个人都要考出一张保险经纪人证书,否则就不能签劳动合同。考出证书签好合同后,当初负责招聘的人事经理就摇身一变,成了新员工的“师傅”。 , o1 z8 i( M1 p3 F7 d
/ v( U/ W2 q" k
师傅带的徒弟越多,从公司得到的奖励便越多。同时,他们还会继续忽悠,让新人以极低的底薪实习3个月推销保险,即使对方不能打开市场,至少也要给自己或者身边的亲戚朋友买几份保险,从营业额中提成。用尽新人身边的资源后,公司就会以“业绩太差”、“达不到要求”之类的理由,毫不留情地炒掉他们。反正,招聘还在继续,面试还在继续,“炮灰”总是有的。 9 c0 p: L% s* @
2 J8 a9 Z5 g, K, E* }5 l3 J 因为手法卑劣,我们公司还曾经被媒体曝过光,网上也有不少受骗上当者发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可最终不了了之,公司的人事经理们仍然很忙碌,毕竟和上网看到揭露帖子的人相比,没看到的人更多。 4 U p% E+ w, k6 W% Q
6 f. U7 y2 W/ ?; p 没有绝对把握,先别急着辞职
* _. @ j; `8 Z ]* U$ i. s u+ n4 q$ D ?0 ^2 a
金桂(人事主管) # o" }( y9 [! N$ M# F" X& U
A' f# d8 z1 H9 i6 m2 }: d8 | 企业招聘出尔反尔,不但令求职者十分沮丧,也给具体操作的HR带来尴尬。
2 B1 m6 D Y( d
2 x2 M6 Y7 q) [. \6 I 今年初,公司一个部门经理找我:“我们想要一名有实践经验的营销人员,您到人才市场给找一个。”我领命而去,在人才市场上看上了一名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也面试了,他们双方谈得很投机,部门经理表示满意,当即就拍板接收,让这个大学生做好准备,过一段时间过来上班。这个大学生出来后对我说:“那我可就辞职了?”我一个“好”字都到嘴边了,却又咽了回去,心想让人家破釜沉舟地辞了职,万一有点变故,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我就说:“你先别辞职,多拿一个月的工资是一个月的工资,再吃你们单位一段时间。”求职者笑我是铁算盘。 , R9 _5 v i; I2 w6 K, T2 P4 Y; ?: C
& K6 x9 s& K* k
过了一个星期,我找那位经理催问。他说:“让他再等等。”又过了一段时间,见他还没动静,我说:“您打的什么主意啊?人家可都辞职了,现在谁找个工作都不容易。”经理说:“不会的,让他踏踏实实地在家多等两天。”我多了个心眼,没敢把阻止人家辞职的话说出来。那个大学生一天一个电话地催问,搞得我特别不好意思。
1 U: [; H8 G+ F" f0 C
$ U" A$ F& A, W2 i 果然,过了几天,那位经理面露难色地说出了我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个营销人员,我们要不了。”“为什么?是您自己面试看上的啊!您这不耽误人家了?”我气不过,当时就给了他两句。他赔着笑脸说:“我也是大学生过来的,怎么能不知道求职的难处呢?可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最近要大调整,决定我们的两个产品分出去,人员要精减。产品都没了,我还要营销人员干吗?真是对不起他,劳您费心,好好跟人家解释解释吧。”
. D8 X4 K4 p$ Y* M: Y& e, n& Z/ w1 K9 E
我本想抢白他几句,但转念一想,人家说的也是实情。总公司一直在调整产品结构,原本没有动他们部门的意向,但这两天经过考察、谈判,突然决定要对企业动大手术,他们部门成了首当其冲的调整对象。这也不是他个人能左右的。只是苦了那位盼了好久的求职者,让他这个不相干的人,成了牺牲品。 & O& q ]# o# x
3 M3 u s1 ]' t6 \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觉,我当时毅然阻止了这位求职者辞职,等于帮他留了一条后路。尽管我跟他谈的时候很尴尬,但毕竟我心里还有一份安慰,因为事情总算没有做绝。
# _# W8 P8 i7 d7 Z* L9 P+ G
2 s! B" [7 a d+ w( D! {. v. U) R 市场经济风云变幻,计划赶不上变化,很多事情难以预料。所以,我奉劝求职者,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把渠挖得万无一失了,再开闸放水,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 y$ w' a- n, k9 {& q
# }0 {4 J+ A& l# |% n9 p, V2 g
找工作,你要擦亮眼8 O% i- T- F8 c/ x& n) [! ~0 t
9 B4 ]$ [" P, d2 z. _ j5 J$ N 吟秋(行政北京)
& a) X$ B& R) Y: l# M7 D. k/ N8 | k0 k* H2 K5 z( ?- Q( ]" X1 K
小王辞职前,在原单位IT技术支持部门做了4年,收入4000来元,中等偏上。只是她老妈总觉得小王是被聘用的,人家说不要你就得卷铺盖,心里不踏实,到处托人帮她找“好工作”。
M) T. D0 l; x# U$ c- x; b
) @$ Z* o$ y+ v% } 正好有人介绍说,某大学成立信息中心,需要小王这样的技术人员,听说“可以正式调入,三险一金还有寒暑假”,小王也动心了,赶紧递简历、托人情,忙了一星期,挺有收获:“单位领导说条件不错,这儿正用人,希望先过来帮忙,兼顾办调动手续”。小王立刻把工作辞了,过来上班。 ) P4 m" K _+ Y, e6 L+ s- \6 d
* K7 q3 R) V* S3 J& [1 p; V) l
虽然是“临时工”,也忙得四脚朝天。至于调动手续,光等各级领导签字就用了3个月,而这期间小王算是“帮忙”,连工资都没有。报告转到学校的人事部门,却被一纸打回:“学历低,至少要博士毕业。”领导赶紧声明,说这个岗位不用那么高学历。好说歹说,人事部门才松了口,但后面的话让小王冷了心:“只能走教辅人员系列,每月工资1700元左右。”小王快30岁了,要结婚成家,这点钱在北京怎么过?而且扎在高校的博士堆里,评职称什么的也轮不上。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像蜘蛛似的悬在空中乱扑腾,却什么也没落下。回过头来想,也怪自己没打听清楚具体的工资待遇,当初只怕人家不要,没好意思问。这下可好,死要面子活受罪。
& P" z1 T# R! |) S" ]5 q
3 A" q( l$ B; k) W6 y 坚持了3个月,小王最后还是走人了。 / u7 i2 o0 v; a+ g: a' a" s
( p4 O8 E5 i9 Q4 K
刘老师,外语本科毕业,口语好,在中学教外语,区里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进了前三名。只是如今应试教育整天把“升学率、及格率、优秀率”挂在嘴边,节假日也不得休息,加课、辅导,挺累。她想换工作。招聘会上看了一家旅游公司,人家看了她的奖状、证书挺满意,旅行社希望她早点办手续,“马上旺季到了,最好早点过来上班”。 6 I J7 N5 H( |( J
4 V8 d) O# L1 ] 刘老师高高兴兴回单位辞工作,可是“体制”内调工作慢,按程序走,领导张三得签字,分管人事的李四要指示,然后是讨论、研究,半年是快的。等她办好手续再去旅行社,人家新换了头,不冷不热地说:“现在金融危机,一会儿流感,一会儿台风,旅游业低迷。不过,老领导递了话了,让给安排。办公室都满了,只有下面饭店洗衣房缺个管理人员,先干着,以后有机会再调换。”刘老师这心哪,凉透了。可怪谁呢,“一个萝卜一个坑,谁等得起你半年”。 7 f- W" y! b7 ^' j2 p0 U
7 r* c$ i1 C/ |0 k3 r “招而不聘”背后有猫腻
$ _' i2 e5 e/ n9 Y! g: `
7 c. {, t K$ }1 }+ f 陆燕萍(HR)
6 j9 S3 K8 L x* O& X7 d N" S7 o$ _
4 ]; X) _7 U7 J2 o 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对社会上一些企业“招而不聘”、中途变卦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忍不住站出来讲几句,希望能给求职者有点帮助。 1 i+ G. e5 w/ k0 v- B
: Y1 l3 l0 f- {+ @0 Q, D
■猫腻1:“我”也来摆摆噱头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企业被大浪击蒙,即使幸存留下还能喘息的,也是开源节流,小心翼翼地过日子。好不容易有所缓解,就很想乘机摆摆噱头;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打招聘广告,也是打击竞争对手手段之一―――要知道,这年头还在花钱招聘的企业,都是家底过硬、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至于招聘过后用不用求职者,那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a4 O4 M7 z6 d% ?1 P- c) W
; `8 D1 P( e% q' B2 d3 n# O- I ■猫腻2:“我”也是被逼无奈为了让企业安全“过冬”,春节过后,各级政府出面,组织了很多免费招聘会。“我”一听是免费的,自然前去充胖子。一来是响应政府号召,二来也显示自己的竞争实力。其实,我根本就没打算真招人。如果不是裁员流程复杂:要开职代会,又要工会提案,还要去劳动部门备案等等,“我”还要“枪毙”一批人呢。这种免费的招聘会,人山人海,把摊位都要挤扁了。无奈的HR,拿着一沓沓随时可能被扔进垃圾筒的简历,心里也不是滋味,更害苦了那些要找工作的人, ! y5 \# H Q) J7 q0 Q( i' r: x* d
. B" L* q- J q K) a8 Z
■猫腻3:“我”也只能说抱歉很多企业在经济回暖的时候,确实很想招兵买马。但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前期紧锣密鼓地计划“纳才”,后期一个订单被撤,股东撤资,让“我”也是身不由己,“我”怎还能照顾到那些“贤才”呢?
1 Q" ]! J( @ Z; I: {) [; b
1 m( ]' T H4 Z/ b- U% x 其实,有了一定职场经验的人求职,往往很少碰到“暂时冻结招聘”,让人两头都没有着落的可能。这里给职场新人支上几招――― % x8 C* a7 Q' k: q7 @: L9 c) j" v
; i7 M' e! s) N, ?, U7 |
■支招1:做好充分准备去企业面试时,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公共招聘网(上海地区http://www.12333sh.gov.cn)查询,或去所在区就业促进中心咨询,做到心中有数。如企业写明要有工作经验而自身又不合格的,切忌盲目投递简历,以免浪费彼此时间。
! s* z! H6 Z, N5 X! c, x) u6 T; \! Z, y
■支招2:索要《录取通知书》一般正规的企业,对于面试合格者,会发出《录取通知书》,上面注明应聘的职位、薪资、报到时间等。有的求职者在通过复试后,公司的HR口头会打电话告诉你:“你被录取了。”于是求职者就兴高采烈地回去了。等与老东家挥手说“byebye”后,新东家却告诉你“暂缓招聘”,这时你只能“欲哭无泪”了,因为你手中根本就没有证据证明你已经被新东家录取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