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详7000年前的水稻种子,追溯河姆渡时期灿烂的农耕文化;观赏精致光滑的石器玉器,推测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的博大精深;观看吐丝、缫丝到织锦的全过程,感受古老东方丝国的神奇魅力…… 开年以来,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天都能迎来如织的游客。他们在博物馆里倘佯流连,用给自己充电的方式度过轻松而有意义的一天。 浙江:免费开放两大博物馆 今年1月1日开始,浙江省实施一项政策:浙江省的两家博物馆宣布对社会公众实行永久性免费开放。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逐步免费开放省内的全部105家国办博物馆。免费开放带来的门票收入损失,将通过浙江省政府财政的方式予以补贴。 这是中国首次向公众免费开放如此高规格的博物馆。农历正月初一,日接待规模只有3000人的浙江省博物馆,迎来了1.45万的游客。面对近5倍于极限接待量的参观客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不得不通过本地媒体向杭州市民呼吁:春节期间,请大家为外地游客腾个地儿! 继大年初一创下浙博自1994年正式开馆以来最大的客流量后,随后6天,浙博又迎来了6.35万名游客,日均人流量超过1万人,相当于浙博去年大半年的客流量。同时,中国印学博物馆也天天爆满,7天接待游客1万多人,创下历史纪录;位置偏僻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天的客流量也有1000多人,是平时的10倍多…… 浙江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的省级博物馆之一,也是一座以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家级的专业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专题博物馆。 据介绍,除了星期一上午闭馆外,两家博物馆在其余工作日包括节假日均对外开放。包括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和外国游客在内的所有参观者均可在开馆时间内免票入场。 浙江省是全国最早尝试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省份。早在几年前,浙江的各级博物馆就对现役军人、任教满30年的教师和70岁以上老人等特定人群实行了免票制度。去年5月18日,杭州市属的全部15家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宣布,取消门票,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此举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就在浙博和丝博宣布免费开放之后,包括中国印学博物馆在内的浙江诸多博物馆,也相继加入了免费的行列。 票价:进入博物馆的最大障碍 冬天一直是博物馆参观的淡季,自从浙江省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之后,第一星期的观众人数就达到了16000多人,几乎是往年同期的5倍。 毫无疑问,票价是阻碍公众进入博物馆的最大障碍。对于中国的3000万贫困人口和6000万徘徊在温饱线上的人来说,花10多元钱买一张门票看展览,还是很奢侈的事情。即使是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和广东,买不起票的情况也依然存在。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他曾多次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在博物馆外徘徊,但最终因门票价格望而却步的场面。而2003年11月18日,广州市尝试博物馆一日免费开放时,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也纷纷“爆棚”。有的博物馆更是在一天之内涌入了4万多名游客,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接待能力,甚至引发了文博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担忧。 为此,早在1988年,省博物馆就推出了低于单张门票价格的“年卡”制度。也就是说,一张门票的售价是15元,而观众只要办一张10元的年卡,就可以全年不限次数的来博物馆参观。陈浩说,他们希望此举能够降低进入博物馆的门槛,并吸引到更多的观众。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去年5月18日,杭州市属的全部15家博物馆又率先在全国宣布,取消门票免费向所有社会公众开放。今年,浙江省宣布对两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的决定,进一步扫除了人们进入博物馆的障碍,解决了许多想看展览却又买不起票的人的难题,为更多的人走入博物馆创造了条件。 “我们希望免费制度能够培育出公众的博物馆情结,从而使走入、参观、利用、享受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徐德明说。 免费开放敲掉了公众进入博物馆的门槛,但其背后的深意更耐人寻味。此间观察家认为:浙江此举引导了更多社会公众自觉走入博物馆,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国民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谁“埋单”?谁受益?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保存和展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它不仅是国家、民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展示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尽管实行免费之后,浙江省博物馆仅一年的门票收入就将损失60万元-70万元。但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却是无穷的。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博物馆是精神财富的宝库,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最佳去处。浙江一改过去的做法,由政府“埋单”让公众免费参观,将会激励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从而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公益性是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的宗旨,免费开放是世界博物馆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将社会公共产品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可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共价值。“浙博”和“丝博”在全国省级和国家级博物馆中率先承诺免费开放,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为浙江省全部和部分免费开放博物馆提供借鉴并创造条件,在全国也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博物馆免费之忧 应该说,浙江博物馆的免费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浙江明确将博物馆列入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由政府全力扶持。“免费开放带来的门票收入损失,将通过省政府财政的方式予以补贴。”白纸黑字写入政府文件的这句话,无疑打消了免费开放的各大博物馆的后顾之忧。 然而开放一个多月来,各种问题和怀疑也随之而来。最为直接的,是节假日博物馆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参观者的不文明现象,不仅影响到了其他的参观者,同时还对博物馆和文物展品的存放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每天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中,有大声喧哗的,有乱扔烟蒂的,甚至还有小孩在珍贵的艺术品前随地小便的。”浙博社教部主任赵幼强说,尽管博物馆已多抽调一倍的人手在展厅管理,但这样的情况还是屡禁不止。上海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也曾明确表示:害怕一些不文明的公众将坐落于人民广场中央的博物馆作为其穿越广场的捷径,是其一直不实行免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人们也对脱离了市场化竞争之后,博物馆是否会“无为而治”提出了质疑。事实上,早在去年的5月18日,杭州市属的全部15家博物馆就已宣布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但开放大半年来,一些博物馆仍然门庭冷落。有人这样总结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存在的通病:展览内容陈旧、展品乏善可陈、布展生硬死板、图解说教味浓重……在一次全省性的大会上,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甚至这样批评她看到的怪现象:“有的博物馆布的展甚至20年没动过,这样的内容早就过时了,怎么会有人爱看?!”这样的展览,即使免费,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就算进来了一次,也很难有人愿意来第二次。 为此,浙江省在免费开放前,进行了充分考虑和准备。在取消门票后,“浙博”不仅进一步把人员和精力放在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服务解说上面,不因此降低服务和陈列展览水平;还精心准备了“浙江省民间收藏珍品展”、“高风翰书画展”和“青瓷撷英展”等一系列展览,并组织馆内专家为民间收藏爱好者开展“为你鉴宝”的免费活动。开馆首日就创下了客流量6300多人的历史最高纪录。丝博则改变了以前单纯展览的原始状态,市民可以在那里一边品茶、钓鱼,一边看“丝绸”的织机表演。此外,他们还增加了一系列观众动手活动。中国印学博物馆不仅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中国圣旨珍品及科举考试史料展”,还在博物馆门口挂出了“向全体来宾拜年”的大字横幅和春联、吉祥语等,体现从未有过的人情味。同样免费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则举办了“浙江民间收藏茶具展”,让收藏爱好者也有机会向公众展示他们的藏品。“博物馆业是一种公益事业,只有让老百姓和博物馆互动起来,让进入博物馆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免费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浙博馆长陈浩说。 探索:如何兼顾公益与经营? 浙江的大手笔,说到底是与当地厚实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连在一起的。对于大多数省市来说,财政仍是无力大包大揽地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呵护起来。免与不免,其实并非问题的焦点。浙江免费的尝试,也并非适用于各地的实际情况。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博物馆的公益与经营?免费之后,如何使博物馆这一社会公共产品的公共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联系到不久前票价高昂仍不足弥补引进成本的、火爆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埃及国宝展”,有浙江的公众担心,由于远离了竞争的压力,免费后的博物馆可能会失去引进精品展览的动力。 对此,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博物馆将一直坚持公益性的原则不动摇,但同时也会尽量兼顾免费与质量之间的平衡。但对于一些花巨大成本引入的精品展览,可能会酌情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抵消成本。 而中国印学博物馆一次小范围的尝试却有效兼顾了公益与经营。春节过后,“印博”拿出了平时在馆内无偿展出的12方珍贵的馆藏吴昌硕自用田黄石印章,开了一个专题鉴赏会。这个主要针对爱好收藏且经济实力雄厚的个人的小范围鉴赏会,入场券每张售价高达800元。与会的个人不仅可以聆听国内一流鉴赏专家对田黄石和吴昌硕篆刻的鉴赏技巧,近距离观赏吴昌硕的这12方印章,还可以当面就收藏和鉴赏方面的问题向专家们请教。 “印博”的主管单位西泠印社的副社长陈振濂认为,博物馆展出的免费和专题鉴赏会的高价门票,体现了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的完美结合,既满足了大众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公平占有,又满足了少数人群的特殊需求,可谓两全其美。 对此,浙江省文物局负责人评价说,博物馆免费是好事,但仅有免费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博物馆来说,惟有打破原有的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免费的初衷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人们进入博物馆的脚步也才会更顺畅。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浙江之后,北京、上海、广州也相继宣布对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其中北京市宣布自今年起,北京艺术博物馆等16家北京市文物局直属博物馆对该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上海博物馆从1月10日起,试行全年每天有组织地免费接待学生团体观众。广州则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全面实行博物馆每月一日免费开放活动。 我们期待着更多有条件的博物馆加入到免费开放的行列之中,使社会公众能够更方便地进入博物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社会大众了解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公共学校和学生陶冶情操、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 来源:西安日报
|